皇族娱乐平台推荐

柴荣、赵匡胤均为雄主,为何搞不定小小的北汉
栏目分类
柴荣、赵匡胤均为雄主,为何搞不定小小的北汉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9:35    点击次数:90

#春季图文激励计划#在唐中和三年(883年)的时候,李克用将黄巢的军队打得大败,进而成功收复长安,凭借此功绩被封为河东节度使。

在冷兵器时期,骑兵有着“战争之王”的称号。李克用所统领的沙陀骑兵数量虽少,却极具强大的战斗力,这让河东军事集团拥有了足以左右局势的军事力量。

自这时候起,中原是否安定,由河东来决定。

朱温篡夺唐朝政权建立梁朝之后,河东变成了“龙兴之地”。

五代里的后唐、后晋、后汉这三个朝代,其统治者都是凭借河东发展起来的,而后才得以进入中原地区成为统治者的。

后汉天福十二年(947年)六月,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着后晋灭亡,辽军向北撤回,中原地带呈现空虚状态之时,率军攻入汴梁(现今河南开封),创立了后汉政权。

在前往汴梁之前,刘知远心中有所顾虑,他害怕将来有一天在那些一线的大城市里难以立足,连个安身之处都找不到,于是就吩咐他的从弟(也有一种说法是弟弟)刘崇留在太原坚守。

于是,刘崇当上了河东节度使,还承接了刘知远的一部分人马。

半年的时光过去之后,刘知远因病离世,随后刘承祐登上皇位,成为继位者。

在刘承祐统治之时,刘崇的谋士郑拱力劝刘崇尽早谋划割据一方之事。其原因在于刘承祐看起来极不可靠,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都宛如一位会致使国家灭亡的君主。

刘崇认为这一说法很有道理,于是就停止向朝廷交纳赋税,并且以抵御辽国为借口,对兵器铠甲进行修缮,让府库变得充实起来,招募选拔勇士,在河东地区大规模扩充军事力量。

郑拱的判断被事后的发展所印证。

刘承祐登上皇位尚不满两年,就开始玩起了铲除权臣这种把戏,没想到玩过了头,致使郭威起兵反叛,成功地把自己送上了黄泉路,去见自己的太奶奶了。

郭威领兵攻入汴梁之后,刘崇于太原伺机而动,心怀起兵南下之意,欲与郭威一争中原。

郭威为了稳住刘崇,让冯道出面,佯装迎立刘崇之子刘赟为帝。

冯道身为十朝老臣,威望颇高。刘赟见是冯道亲自前来迎接,未作他想,仅带着为数不多的侍卫就去往汴梁了。

当晓得刘赟被迎立成新的君主之后,刘崇便放弃了南下的想法,他愉悦地对身旁的人讲:“刘赟当了皇上,我便是皇上他爹,这天下依旧是咱们刘家的呀。”

在一旁的太原少尹李骧察觉到事情有些奇怪。

刘承祐将郭威的全家杀害,有着这般不共戴天的仇恨,郭威哪里还能够继续去辅佐刘氏呢?除非他丧失了理智。

李骧就向刘崇进言,让他先下手为强,出兵去占据孟津。要是郭威有胆量自行称帝,那就朝着汴梁进军。倘若郭威是真心想要拥立刘赟的话,那个时候再撤回来就行了。

要是放在数年前的话,刘崇必定会接受的。

然而此刻的刘崇被欢喜冲得失去了理智,大发雷霆道:“一个迂腐的儒生居然敢挑拨我父子间的关系!”

李骧本是怀着一片好意,没料到却被刘崇杀害了。

事后,刘崇派遣使者前往汴梁,宣称河东地区全体拥护朝廷,绝无贰心。

可是使者抵达汴梁之时,却发觉郭威已然“黄旗加身”了。刘赟在半途中,就被郭威派人给软禁起来了。

刘赟被抓捕之际,其侍卫提出要杀掉冯道。刘赟心地善良,并未应允。

必须承认,冯道的运气着实不错。遭遇这样的事情竟然能够安然无恙地脱身。

后周广顺元年(951年)正月,郭威登上皇帝之位,创立了周朝,在历史上被称为后周。

刘崇察觉到自己被戏弄了,不禁大为恼怒,生起气来。

理性在提醒他,在把好大儿接回来之前,还不能与郭威闹掰。

郭威,人是不可能放走的。

如此好用的人质,肯定是要榨取到最后一点剩余价值才行。

郭威遂下诏书予刘崇,告知其刘赟正在自己这儿,让他无需担忧,自己定会妥善安排。倘若刘崇能够辅佐大周,那么将会被封王爵,永远镇守河东之地。

刘崇察觉到儿子再也回不来了,于是一狠心,就打算不再要这个儿子了。

刘赟遇害当日,刘崇在太原称帝,依旧把汉当作国号,并且继续使用乾祐年号,从而建立起北汉。

前文提及,河东的地域范围并不广阔,仅仅统辖着并、汾、忻、代等十二个州的土地。不过,刘崇承继了一部分精锐的骑兵部队,其武力强盛到超乎想象。

于是,北汉刚刚建立没多久,郭威还没来得及发怒呢,刘崇就派遣自己的次子刘承钧率领一万多步兵和骑兵,兵分五路去进犯晋州。

刘承钧此人,在私德与文治方面皆表现不俗,只是军事才能稍显不足。

晋州的守将王晏只动用了一点小计谋,就把刘承钧打得大败而回。

北汉军于晋州未获成功,于是转攻隰州,却再次遭遇惨败。

看到这种情况后,刘崇察觉到双方在实力上存在差距,马上效仿石敬瑭向契丹求救的做法,认辽世宗耶律阮为叔父,一门心思地去抱住辽国这棵大树。

彼时,在北汉与辽国的往来信函里,刘崇以“侄皇帝”自谓,将耶律阮称作“叔天授皇帝”。

然而耶律阮并不想以叔叔的身份自居,执意要做年长自己22岁的刘崇的父亲。刘崇对此也毫无办法。

就这样,刘崇在五代十国时期成为了倒数第二个“儿皇帝”。

既然成为了他人的父亲,那就负有帮儿子报仇的责任。

后周广顺元年(951年)九月,应刘崇的请求,耶律阮统领数万辽军向南进发。

辽军抵达新州(现今河北涿鹿一带)的时候,部分抵触南下的辽国宗室发起叛乱,并且刺杀了耶律阮。

皇帝驾崩之后,辽军的各个部队纷纷如鸟兽般散去,在当夜就焚烧营帐向北逃窜。

借着这个时机,后周的军队展开反击,使北汉军遭受惨败。

没过多久,耶律阮的堂弟耶律璟将叛乱平定,夺得皇位,此即辽穆宗。

辽国更换君主的时候,刘崇立刻就去认作父亲。

耶律璟发觉刘崇态度甚是诚恳,于是出动五万兵力,去援助两万北汉军攻打晋州。

彼时王晏已经卸任,新的晋州守将王彦超还未到任,巡检使王万敢暂且掌管晋州事务。王万敢跟龙捷都指挥使史彦超、虎捷指挥使何徽一同抵御敌军,拼死作战,毫不退缩。

周军一直坚守到年末,此时枢密使王峻率领军队前来增援。于是,晋州的围困得以解除。

刘崇此次出征没有收获,空手而归,可他还打算再次作战。然而,耶律璟却丧失了作战的兴致。

辽穆宗其人,有个绰号叫“睡王”。

耶律璟在刚刚继位的时候,表现还算比较正常。可没过多少时日,就开始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行为。常常是通宵达旦地饮酒玩乐,随后便一头倒下,呼噜呼噜地睡去。睡醒了之后又接着喝酒,酒喝多了再去睡觉。

对于国事,不去理会,随它怎样都行。

有这样一位“父皇”,辽国是没什么指望了。

北汉单靠自身国力,要是没有辽国帮忙,是难以开展大规模军事行动的。

有鉴于这样的情况,刘崇不得不暂且放下复仇的想法。

在后周这边,自晋末帝石重贵跟耶律德光反目以来,中原地带接连多年陷入战乱,迫切需要休养生息。所以,郭威也未曾主动发起北伐之举。

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,北汉、后周以及辽国这三方之间,仅仅存在着一些零散的冲突,并没有发生规模较大的战争。

后周显德元年(954年)正月十七日,郭威逝世。

过了四天,柴荣遵循遗诏登上皇帝之位,这便是后周世宗。

柴荣作为郭威的养子,理当被称为郭荣。

出于对众人习惯的考量,依旧称其为柴荣好了。

柴荣继承皇位这件事并非是确定无疑的,当时存在着另外两个可作为继承人的人选。

其一是郭威的外甥李重进。

其二为郭威之婿张永德。

因为身上流淌着老郭家一半的血液,李重进心里一直对皇位抱有幻想。

可在乱世之中,血统毫无用处,唯有实力才是至上准则。郭威极为赏识柴荣,将国家托付给柴荣,郭威内心十分安稳。

所以在颁布遗命之前,郭威特地让李重进朝着柴荣行叩拜之礼,施行君臣之间的礼节,从而确定君臣的名分,将李重进的幻想彻底断绝。

为了排除阻碍,郭威把反对柴荣继承皇位的王峻给清除掉了。

能够这样讲,柴荣在刚刚登上皇位的时候,其统治的根基并非十分牢固。

察觉到后周朝堂之中暗伏危机之后,刘崇感觉自己又有了底气。

显德元年二月,刘崇出动三万兵力,让张元徽充当前锋,同时向辽国借了一万兵力,径直扑向潞州(现今山西长治的部分地区以及河北涉县)。

潞州的守将、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派遣兵力前去迎击敌军,未曾料到却陷入了对方设下的埋伏之中,结果守军近乎全员战死。

后唐走向覆灭的开端,源于唐末帝李从珂自身根基并不稳固,结果被石敬瑭联合契丹,打得大败,最后落得兵败自焚的下场。

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。柴荣察觉到问题的严峻性,作出御驾亲征的决定。

冯道觉得这样做并不合适,他向柴荣提议,让柴荣稳坐后方,只需派遣一名大将前去迎敌就好。

此方案颇为稳重谨慎,然而柴荣又忆起了另外一个以往的教训。

八年前的石重贵,就因坐镇后方,被杜重威背后偷袭,一下子就成了光杆司令。

柴荣身为一代雄主,绝无可能将自己的命运交由他人掌控。

冯道还想再劝。

柴荣言道:“往昔唐太宗李世民创立基业之时,多次亲自出征。我若畏缩而不前行,定会被刘崇瞧不起。”

冯道反问道:“陛下,您能与唐太宗相提并论吗?”

柴荣宣称:“这是关乎朝廷生死存亡的战役,朕定要御驾亲征。”

言毕,柴荣甩袖离开。

次日,柴荣下达诏令,令各道招募勇士并送往京城,这些勇士要日夜进行操练。

过了些许时日,柴荣颁布诏令:

命河中节度使王彦超、保义节度使韩通率领晋州、陕州的兵马从晋州出发,往西面对辽汉联军进行侧击;

命天雄节度使符彦卿、镇宁节度使郭崇威率领魏州等地方的兵马自磁州启程,切断辽汉联军的补给线路。

命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、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何徽以及义成节度使白重赞,率领华州等地的兵马和部分侍卫亲军,自汴梁启程,正面迎击辽汉联军。

河阳节度使刘词又接到命令,让他率领自己麾下的人马在后面进行掩护,担任全军的预备队。

在四路大军开始行动之际,柴荣统领侍卫亲军,并且带领李重进、张永德所率领的殿前军,自汴梁启程,向着泽州(晋城)进发。

三月十八日,柴荣带领军队抵达泽州,和先一步抵达此处的樊爱能、何徽、白重赞汇合。

刘崇并不知晓柴荣亲自出征,而且由于刚开始作战就取得了胜利,于是在这个时候绕过潞州,也朝着泽州奔去。

三月十九日的时候,两支军队于高平相逢,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,辽汉联军战败,而后退到高平南面名为巴公原(也就是现今山西泽州县巴公镇这个地方)之处列阵。

刘崇把辽汉联军布成三个战阵,中间的战阵由他亲自率领,东侧是张元徽的战阵。辽军的战阵位于西侧。

柴荣唯恐刘崇逃脱,在加紧追击的同时,催促王彦超、符彦卿、刘词等部队向自己的方向聚集。

次日,柴荣领兵来到巴公原。彼时,王彦超等人尚未抵达,柴荣决意不再等候。

瞧见对面分列为三个阵形,柴荣同样列出相同的阵形。

白重赞等统领左军位于西边;樊爱能、何徽统领右军处在东边;向训等率领精锐骑兵位于中间。

周军列阵之际,刘崇仔细瞧了瞧,发觉己方在兵力上占据优势,当下便生出轻视之意。于是派人向辽军主将耶律敌禄传话说:“此次就不劳烦你们援手了,且等着看一场好戏吧!”

耶律敌禄劝告刘崇莫要张狂,刘崇却只把他的话当作耳边风,根本就不听。

事已至此,辽军便选择袖手旁观了。

没过多久,就见刘崇挥动军旗,张元徽率领骑兵朝着周军的右翼冲了过去。

樊爱能、何徽领骑兵出去交战,可没交战几个回合呢,这两个胆小怯懦之人居然临阵脱逃了。

主将和副将领着骑兵逃窜,余下的步兵没了首领,乱作一团。大概有一千多人主动放下武器,归降张元徽。

眼见周军的右翼差不多要溃败了,柴荣便下令让左军和中军全面发起攻击。同时,他还让侍卫亲军也投入战斗去杀敌。

紧急关头,有个人勇敢地站了出来,对张永德讲:“贼人现在气势骄横且兵锋锐利,非得拼命不可才能将其击败。您的部下都是擅长射箭的能手,请您让他们作为左翼出战,在下愿意担当右翼,一同奋力抗击。君主如今身处危险境地,我们理当舍命一战!”

张永德听闻之后极为赞成,于是分给了他两千人。

这位英勇的将领,并非他人,恰恰是当时担任宿卫将一职的赵匡胤。

赵匡胤和张永德统领军队冲进阵里之后,周军将士个个以一敌百,北汉军难以招架,纷纷开始向后败退。

枢密副使魏仁浦发觉战局出现转变之后,便向柴荣提议,让他亲自策马向前,冲向刘崇的大营,从而壮大军队的威势。

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义对柴荣的安全有所担忧,于是说道:“陛下,您莫要前往了,且看我去击破敌军。”

内殿直马仁瑀同样向着士兵们高声呼喊:“君主受辱,臣下当死,要我们这些人有何用!”

话一说完,马全义、马仁瑀便率领数百骑兵冲入阵内。

后周的众多将领拼死反击,这让张元徽也杀得眼红。

可他运气不佳,在战斗的时候,他的坐骑突然摔倒。他还没来得及站起来呢,就有一刀朝着他劈了过来。

张元徽,卒。

北汉军队目睹己方的大将被在阵前斩杀,士气一下子就低落了许多。

更为不幸的是,彼时战场上骤然刮起一阵南风,刮得北汉军眼睛都无法睁开。

耶律敌禄看出周军已稳操胜券,暗自咒骂刘崇假充硬汉遭报应,而后率领辽军脱离战场。

辽军逃窜离去,刘崇一下子愣住了。

无奈之下,刘崇只得招募一万多残兵败将,凭借险要地势进行抵抗。

在另一方,樊爱能、何徽到这个时候还不清楚周军已经反败为胜了。

这两个人胆量极大,在逃跑的时候对周军的运粮队伍进行了洗劫。柴荣派人前去劝说他们归来,却也被他们残忍杀害。

没过多久,这两个人就碰到了前来增援的刘词。樊爱能毫无根据地乱说一通,声称周军战败了,哄骗刘词往后撤。

刘词向来以勇猛强悍著称,心想着这可是建立功勋的好时机,跑什么跑啊!于是毅然决然地率领军队向前行进。

傍晚的时候,刘词率领军队冲进了战场。

北汉军士对这支生力军毫无防备,结果遭受了惨重的损失。

在混战之际,北汉枢密使(此职位相当于国防部长)王廷嗣被周军所杀。

到了这般田地,继续战斗下去已毫无价值。刘崇下达了撤退的指令,有数千人因疲惫不堪而无法继续奔逃,于是向周军缴械投降。最终只有一百多名骑兵跟着刘崇狼狈地逃回了太原。

听闻刘崇落败而逃,樊爱能、何徽竟厚着脸皮又折返回来。

临阵脱逃,那两个家伙难道不怕被砍脑袋吗?

不怕!

在那个时期,并不存在军纪。

一开始,柴荣原本也没有动过要杀掉他们的念头。特别是何徽,之前坚守晋州的时候立下了很大的功劳,柴荣于心不忍对其痛下杀手。

然而,张永德的一番话,让柴荣坚定了改革军队的决心。

张永德向柴荣进言道:“樊爱能、何徽一见敌军就率先逃窜,他们就算犯下万死之罪也难以推脱罪责!陛下您若想要开拓疆土、平定四海,就必定要严厉惩处那些有过失的将领,整顿并严肃军纪!要是不这样做的话,哪怕您拥有百万大军,也无法掌控。”

柴荣认为其说法有道理,于是依照律法处死了樊爱能、何徽及其下属七十多位将校。

赵匡胤、张永德、马仁瑀、马全义等这些有功之人,皆得到了封赏。

柴荣赏罚十分分明,自那之后,后周开始以法来治理军队,有功劳的人会得到奖赏,有失职行为的人则会受到惩罚,军队纪律非常严明,彻底改变了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时期军纪散漫的不良风气。

在对有过失的将领作出处置之后,柴荣率领大军朝着北方进发,将军队列阵于太原城的城墙之下。

北汉的民众听闻周军前来,皆纷纷取出食物来慰劳军队,还对着周军哭诉:“刘崇征收繁重的赋税,大肆搜刮民脂民膏,我们实在是难以忍受了。”

柴荣察觉到民心可用,于是便有了灭掉北汉的想法。

然而太原城防坚固,城池高深,周军对其围困达两个多月之久,却一直未能突破防御。

彼时,数千辽军的骑兵在忻州与代州之间屯扎,对北汉予以声援。

柴荣命符彦卿与史彦超前去迎敌,还令张永德和李筠率领三千士卒前往增援。

在这场战役里,李筠率领军队击毙辽军两千多人。不过,史彦超仗着自己的勇猛而冒进,他带领部队脱离了大部队,结果中了埋伏,奋力拼杀之后战死。

柴荣获取消息之后,判定辽军或许会持续向南进军,而太原在短时间内难以被攻克,于是在当年的六月就撤兵离开了。

在经历了这一场战役之后,北汉的力量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损耗,往昔能够兴风作浪的河东军事集团,再也没有能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了。

就在同年的十一月,刘崇发觉报仇已然没有希望,于是在忧郁的情绪中离世。

刘崇离世之后,刘承钧登上皇位,依旧将辽国皇帝尊称为“父皇”。这位北汉的第二任皇帝,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个“儿皇帝”。

在后周,柴荣发出这样的感慨:“侍卫士兵里,年老的和年少的各占一半,强壮的和弱小的没有区分。”于是,柴荣命令赵匡胤裁减年老体弱的士兵,并且广泛招募天下的壮士,以此来增强禁军的战斗能力。

在整顿军队之际,柴荣颁布旨意开展灭佛行动,从而进一步处理兵源与劳动力方面的问题。

柴荣大力推行改革,其根本目的终究是为了实现天下一统。鉴于太原难以攻克,柴荣于是召集众多臣子举行会议,让众人发表各自的见解。

郎中王朴进献了《平边策》,其主张“攻取的方法,从容易的地方开始”。他提议柴荣先拿下江淮地区,随后逐个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,最终平定北汉。

柴荣觉得此事可行,于是打算挑软柿子捏。

先打谁呢?

就在这个时候,有一些秦州的民众前往汴梁去“请愿”。

当契丹将后晋攻灭之时,后蜀乘此机会攻占了秦州(甘肃天水)、凤州(陕西宝鸡)等地方。

蜀主孟昶老是对秦州的百姓增收赋税,这使得当地民众满腹怨言,于是就派遣代表前去,期望柴荣出兵把蜀军赶走。

这可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递来枕头,柴荣于是打算先对后蜀发起进攻。

后周显德二年(955年)五月的时候,周军开启了西征之旅。

到了年底的时候,秦州和凤州相继被收复。

消息传至成都,孟昶觉得天都仿佛要塌陷下来了。

孟昶为了保全自身,派人向南唐与北汉寻求援助。

彼时刘承钧正忙于休养生息之事,口中虽应允出兵,实际却在持观望态度。

南唐中主李璟为人很实在,答应帮忙就会真的帮忙。他甚至派人经由海路北上,去跟辽国以及北汉商议共同夹击后周之事。

十国这些政权之间搞些小摩擦、小争斗,柴荣对此采取了一种放任不管的态度,就好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似的。

李璟当下与辽国勾结,妄图染指中原,这显然是触犯了大忌。

柴荣在盛怒之中,再也顾不上后蜀了,于是掉转方向去攻打南唐。

显德二年(955年)十二月,柴荣派遣使者前往荆南、吴越之地,告知荆南国主高保融、吴越王钱弘俶,称自己将要征伐李璟,届时希望他们前来助阵。

钱弘俶和李璟之间存有仇怨,于是积极响应。

高保融一开始持观望态度,后来看到周军气势极为强盛,于是派遣百艘战船向东进发,不过只是装装样子罢了。

次年伊始,柴荣亲自统率大军挥师南下,后周与南唐之间的战争就此爆发。

此役,周军大获全胜,拿下南唐的滁州、扬州等六个州。

在接下来的两年间,柴荣又先后两次亲自率军征伐南唐。最终,李璟被打得不得不屈服,双方以长江为界限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。如此一来,这就为北伐清除了后方的隐患,防止了辽国、北汉和南唐联合起来,从不同方向对后周进行夹攻的情况发生。

再把视角转换回北汉。

刘崇在位期间,始终沿用后汉的乾祐年号,既不更改年号,也不设立宗庙,而是以继承后汉的皇统自视,志在恢复中原。

然而,刘承钧在位历经三年之后,在乾祐十年(957年)把年号改为天会元年,而且“在显圣宫设立七庙”。

这意图已经十分明晰了,刘承钧不再有谋取中原的想法,而是想要长久地占据河东地区。

这样一来,北汉国内部的“亲辽派”逐渐占据上风。

在这之前,对北汉决策起影响作用的是“河东派”。

这两个派别均谋求割据河东地区,不愿接受中原王朝的管辖。不过,在有关辽国的问题上,二者存在分歧。

在“河东派”权势旁落之后,“亲辽派”开始与辽国暗中勾结,如此一来,后周与北汉之间的对抗,在实际情形下就转变成了后周与辽国的对抗。

中原的统一是辽国不愿看到的情形,而河东若从中原分裂出去,这种代价也是后周无法承受的。

于是,在柴荣完成南征之后,就做出决定,不再理会北汉,径直向辽国发起战争!

后周显德六年(959年)二月,柴荣统率军队向北征伐。

耶律璟听闻柴荣朝着自己杀奔而来,顿时大惊失色,喝酒、睡觉都顾不上了,赶忙派遣南京(今北京)的留守萧思温担任兵马都总管,统率军队去拦截周军。

双方军队刚一交战,辽军就遭受惨败。萧思温怯懦起来,自那以后害怕作战,总是躲避战斗,听凭周军对燕南的州县进行扫荡。

之后,周军取道独流口(位于如今的天津静海),转变进军方向,逆河流向西行进,而后接连攻克益津关(现今河北霸县)、瓦桥关(现今河北雄县的西南方向)以及淤口关(在今河北霸县境内)。

莫州的刺史刘楚信、瀛州的刺史高彦晖眼见周军的兵势极为强盛,于是先后都望风而降。

在取得大胜之后,柴荣打算顺势直接攻打幽州。

可就在这个时候,柴荣的旧病又犯了,只能返回京城调养身体。于是,北伐之事便中途停止,未能继续下去。

在返回京城的途中,柴荣认为张永德并不可信,于是把张永德的都点检一职转交给了赵匡胤。

于柴荣而言,赵匡胤乃是值得信赖之人,定然不会辜负自己的殷切嘱托。

没料到,柴荣看错了。

显德六年(959年)七月二十七日,柴荣于汴梁带着他的壮志溘然长逝。

柴荣辞世之后,赵匡胤如法炮制,效仿郭威当年的做法,于陈桥驿被披上黄袍。

随后,赵匡胤就学着郭威杀回汴梁,来到小皇帝柴宗训与符太后面前哭诉,称并非自己想要改朝换代,实在是难以违背民众的意愿啊!

柴宗训与符太后还能有何言语?唯有乖乖地于禅让诏书上签字盖章。

北宋政权的建立者赵匡胤,于显德七年(960年)正月,未动干戈便将后周政权据为己有,宋朝自此建立。

赵匡胤称帝之后,李筠心中不服,便与同样对赵匡胤心怀不满的李重进勾结起来发起叛乱。

李筠在潞州驻守,与刘承钧相邻。

于是,在与李重进相互勾结之际,李筠还派人前往太原去拉关系,请求刘承钧出兵向南进发。

然而在刘承钧率领军队抵达之后,李筠悔得肠子都要青了。他发觉曾经英勇善战的河东铁骑,如今不但士气消沉,装备状况也实在是难以描述。

当获悉李筠起兵反叛这一消息后,赵匡胤亲自率领大批军队前去征讨。

经过一场大规模的战斗之后,李筠战败而自杀身亡。刘承钧则逃逸离去。

刘承钧原本就趋于保守,遭受一次挫败之后,愈发不敢向南进发了。

之后,赵匡胤亲自率兵征讨李重进。最终李重进被打得自焚身亡。

赵匡胤在内乱被平定之后,有了统一天下的决心。

北宋建隆二年(961年)的冬天,有一个大雪漫天飞舞的夜晚,赵匡胤来到宰相赵普面前,说道:“朕意欲征伐太原,爱卿意下如何?”

赵普听闻之后,久久沉默,随后说道:“此事已非我所能为。”

赵匡胤询问缘由,赵普如此分析:若将北汉灭掉,宋朝就得独自承受辽国的压力,攻打北汉是有害而无利的。况且北汉有辽国作为后盾,难以攻打。还不如留存北汉,先把南方各国消灭掉,从而积聚财力与物力。之后再全力应对北方之事。

赵普话音刚落,赵匡胤便笑着讲道:“我亦是这般想法,特地前来试探你。”

此事便是大名鼎鼎的“雪夜定策”。

北宋初期的国策,通常被认为是“先南后北”。

但需留意,虽然赵匡胤存有这种念头,可是他从未清晰地确立过此项政策。

毕竟,赵普所持的主张和当初王朴的方案毫无二致。

赵匡胤身为经历过诸多事情的人,没理由不知道《平边策》。

会有这样多余的一问,原因在于赵匡胤刚刚登上皇位,尚未完全将禁军掌控在手中。

这群见钱眼开的家伙只认钱不认人,想要他们拼命,就得把钱给足了。不然的话,他们随时可能发生哗变。

北汉也好,辽国也好,皆不富足。

先不考虑北伐是否能够取得胜利,即便取得胜利了,经济方面的收益也不会很多。

相较而言,南方政权财力富足,可实力不强。率先对南方进行征伐,既能积攒财力与物力,又能够训练军队,这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事情。

此外,刘承钧在河东一地偏安。柴荣逝世之后,耶律璟又变回了“睡王”模样,辽国短时间内不会往南进军。这在客观上对南征也是有益的。

所以,赵匡胤于雪夜探访赵普,无非是想让赵普给自己提供支持而已。

赵匡胤内心深处其实是想将北汉灭掉的,只不过不想有太大的损耗罢了。

一旦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,“先南后北”这一策略就会被束之高阁,从而为攻打北汉腾出空间。

开宝元年(968)七月这个时间节点到来的时候,宋军已经把后蜀攻灭了,而赵匡胤正在思考对南汉进行讨伐的事情。

忽然有消息传来,说是刘承钧离世了。他的养子刘继恩继承其位。

这难道不就是极佳的时机吗?赵匡胤立刻下达诏令,让李继勋担任主将,去攻打太原。

在宋军有所行动之前,北汉发生了内讧之事,刘继恩遭到杀害,而后由刘承钧的外甥刘继元登上皇位。

刘继元在接手那个烂摊子之后,一方面向契丹寻求援助,另一方面派遣刘继业去抵御宋军。

刘继业便是杨家将最初的统帅。

为了图个省事,我们依旧称呼他后来的名字——杨业。

没过多久,李继勋带领军队于洞涡水(也就是潇河,位于今山西榆次的南面)打败了杨业。

宋军初战获胜之后,便朝着太原城的方向乘胜追击。

赵匡胤接到捷报之后,便修书一封给刘继元,称只要刘继元归降,便封其为平卢节度使。

此外,赵匡胤还向北汉宰相郭无为递送了一封劝降书。

郭无为并非河东本地人,他的主张向来非常现实,即要是有实力就占据一方进行割据,要是没有实力那就选择投降。

只是,他和郭威之间存在宿怨,一开始并不愿向后周称臣。

可如今乃是赵匡胤执掌朝政,赵匡胤对郭无为加以拉拢,郭无为便决意另投新主。

刘继元是被郭无为扶上那个位置的,并且对郭无为极为信赖。

郭无为凭借刘继元对他的信任,主动递呈报告,宣称自己擅长军事事务,恳请率领军队在夜间偷袭宋军。其意图是借着出城的时机,向宋军投诚。

刘继元并不知晓郭无为是“地下党”的身份,于是调配给他一千名精兵,并且安排杨业担任副将。

谁能想到“夜袭”都还尚未开启呢,杨业就借口脚伤,率领自己的队伍回去了。

郭无为心想,自己这般投靠宋朝,也获取不了什么利益,于是同样折返回到太原城里。

北汉军的“夜袭”未能成功之后,刘继元便不再主动出击,而是静坐着等待辽军前来解除困境。

同年十一月,辽军来到太原。李继勋因担忧后路被截断,于是下达了撤退的命令。

宋军撤离之后,刘继元偶然间发觉郭无为存有投降的企图,不禁大为恼怒,于是把郭无为处以绞刑。

可是一个郭无为倒下去之后,又有许多的“郭无为”涌现出来。这当中就有杨业。

杨业向刘继元进言:“契丹这一势力贪求利益且不讲信用,将来必定会攻破我们的国家。如今前来救援的军队骄傲自大并且毫无防备,我希望能够出其不意地对其进行袭击夺取,这样就能获取数以万计的马匹,进而凭借河东之地归附中原,让晋地的百姓免受困苦灾难,陛下也能长久地享受尊贵荣宠,难道不可以吗?”

从辽军那种一有可乘之机就向前,一遇困难就退缩的特性而言,杨业的观点并非毫无依据。

只可惜刘继元并不听从。满心甘愿给辽国做马前走卒。

开宝二年(969年)二月,赵匡胤得知北汉内部人心不稳,于是亲自率军征伐太原。

刘继元对自身的实力有着清晰的认知,于是毫不犹豫地放弃了野战。他命令麾下各军全都收缩到城中,凭借城防来使宋军疲惫,进而等待辽军前来增援。

就在那一年的三月,赵匡胤率领军队来到太原。他征集了当地数以万计的民工,修筑起长长的围墙,以此包围太原城。同时还建造了长长的堤坝,导引汾水来灌注城池。

宋军运用了众多方法来攻打城池,可是自始至终都未能将城攻破。

到了五月的时候,天气阴雨不断,众多宋兵都染上了瘟疫。赵匡胤无计可施,于是下达了班师回朝的命令。

宋军于撤退之际,在北汉的疆域之内大肆进行劫掠。

早前李继勋退兵之际,同样掳走了众多北汉的百姓。

于赵匡胤而言,要是地盘攻打不下来的话,那就把人口迁移走。反正北汉也不往南进发,那就如此这般慢慢消耗吧,时间是站在自己这边的。

在接下来的数年当中,赵匡胤针对北汉所施行的策略一直都是截断它的外部援助、断绝其物资供应,以此来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。

北汉因人口流失状况极为严重,赋税大幅削减,甚至窘迫到要向辽国借粮的地步。

在开宝九年(976)八月的时候,宋军把南唐给灭掉了,这时候南方就只剩下一个吴越国了,这个吴越国是没什么可担忧的。

于是,赵匡胤又一次征集兵卒,打算征伐北汉。

然而,军队还尚未行动,赵匡胤却诡异地离世了。

赵匡胤逝世之后,宋皇后差遣宦官王继恩出宫廷,传召赵德芳入宫继承皇位。

未曾料到,王继恩早被赵光义所收买,转眼间就将消息告知了赵光义。

于是,赵光义先行一步进入宫中,登上皇位。

赵光义继位这件事也饱受争议,于是他停止了对河东的征讨。宋朝的统一进程再次回归到“先南后北”的旧策略上。

然而,这仅仅是赵光义的权宜之计罢了。

在赵匡胤亲自征伐太原的同一年,被称为“睡王”之人遭遇刺杀,随后辽景宗耶律贤登上皇位。

耶律贤属于对宋的缓和派人物,他曾经和赵匡胤达成了和议,而且对刘继元有所约束,不准许刘继元轻易挑起战事。

耶律贤表明想要缓和辽宋关系之时,赵光义便刻意展现出弱势之态。

自太平兴国元年(976年)起至太平兴国三年(978年)止,赵光义先后六次派遣使者前往辽国传达友好之意。

因着“态度恳切诚挚”,辽国从耶律贤、萧皇后(后来的萧太后)这样的上层人物,直至普通的士兵,都被赵光义所表现出的示弱欺骗了,对宋朝的疲弱状态坚信不疑。

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(978)四月的时候,占据漳、泉之地的陈洪进归降了宋朝。

在五月的时候,吴越国的国主钱弘俶同样选择了纳土归宋。

在南方彻底被平定之后,赵光义开始筹备对北汉的征伐之事。

在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的正月,宋朝军队开始向北进军征伐。

之前已经多次提及,北汉的存亡取决于辽国。

在兴兵动武之前,赵光义彻底摒弃了往昔软弱的姿态,差人告知辽国:“我即将攻打河东了。你们若不前来援助,那和约依旧维持原样,要是前来援助,那就只能兵戎相见了!”

耶律贤与萧皇后见宋使态度十分强硬,发觉自己像是受了骗,于是马上命南府大王耶律沙、冀王耶律敌烈、耶律斜轸前去救援北汉。

耶律沙等人彼时还尚未醒悟过来,极为狂妄,觉得宋军软弱可欺,毫无战斗力。于是辽军贸然挺进,被宋军在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发起攻击,有一万多人被斩杀,最后只能狼狈逃窜。

同年五月,获悉辽军溃败逃走,刘继元惊恐万分,率领百官投降。

到这个时候,绵延七十多年的五代十国分裂且动荡不安的时期,最终画上了句号。

倘若不存在后续的高粱河之战,赵光义哄骗辽国的举动,是非常值得大力书写一番的。

然而令人惋惜的是,赵光义在攻灭北汉之后,心态变得浮躁起来。他全然不顾众多臣子的反对意见,强行对幽云十六州发起进攻。最终在世人眼中落得个“驴车漂移”皇帝的名声。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